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3方案、3小時完成目標!最適合外派人的時間管理法

在各種學習時間管理的書籍、影片和文章中,我覺得這本書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是最適合外派人的時間管理法。

為甚麼說這是最適合外派人的時間管理法呢?

主要因為外派人的產業特性多數是傳統產業,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。

其次是外派人多有2~3個月一次的7天返台假期。

往往我們會在放假前全力衝刺,放假後又是一個全新的周期開端。

不論是有新的發想或是生活回顧,都很容易在這段返台假期中蹦出來。

剛好就是一個12周的周期。

當然,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,情緒周期也有所差異。

時間管理法本身就不是唯一答案,而是由數個不同、切合自身需求與特性的時間管理方式,慢慢摸索、調整形成。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的3個重要概念

  • 十二週計畫不是季度、也不是年度計畫。每十二週都是獨立的
  • 在十二週計畫中找出影響力最大的1~3件事情全力以赴
  • 十二週計畫需要和你的長期願景結合,才能保持滾動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的5個思維轉換

  • 想像你的1年只有12周時間,每一天都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時刻,再也不要妄想一年還有很多時間
  • 你對未來的規劃越長遠,可預測性就越低,因此十二週計畫比十二個月計畫更好預測
  • 目標包含越多,執行起來就越容易失敗,集中少數事情表現出色,而不是妄想做好很多事
  • 有意識地去生活,要清楚甚麼是重要的,然後對讓你分心的事情勇敢說不
  • 要成為一個傑出的人,你必須將自己的時間分配給最佳的機會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的3大優勢

  • 最後期限足夠近,近到你無法忽視
  • 執行時間夠短,短到足以帶來壓迫感和激發行動力
  • 計畫週期夠長,周期長到足以完成目標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的前置設定

  • 設定你的三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的「長期願景」,使你的12周計畫吻合願景
  • 請「寫下」你深深認同的項目,為你未來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後的人生構築願景
  • 願景可分為7大類:個人、精神、健康、事業、伴侶、家庭、社群

12週計劃的3個時間塊

策略時間塊

  • 目標:不受打擾的連續3小時集中精力、智力和創造力,集中處理核心任務(策略性的活動和增加收入的活動)
  • 時間尺度:每周3小時、一周1次就足夠
  • 建議時間:安排在一周的前幾天
策略時間塊的具體操作:
  1. 5~10分鐘:檢視12周計畫是否與長期願景保持一致
  2. 10~15分鐘:回顧計畫、檢討追蹤指標、是否達成進展、以及如何改善
  3. 10~20分鐘:檢查執行問題、是否要調整策略
  4. 2~2.5小時:接下來執行12周計畫的行動方案

緩衝時間塊

  • 目標:處理行政瑣事、回訊息/郵件、確認待辦事項、開小會議
  • 時間尺度:每天30~60分鐘(依據工作特性,可能2小時)
  • 建議時間:每天1~2個緩衝時間塊

抽離時間塊

  • 目標:完全休息,從事跟工作、目標無關的事情
  • 時間尺度:每周至少3小時、一周1次
  • 建議時間:每周1次

其他時間

設定完策略、緩衝、抽離時間塊以後,你的生活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,再逐一填進你的時間表。

每周3項例行公事

  1. 規畫你的每一周:不要沒有周計畫的狀態下開始新的一周
  2. 每周評分:每周的剛開始或結束都為上一周打分數
  3. 每周檢討:參加每周的責任會議檢視計畫與執行

5個執行紀律

  1. 符合願景:想要做高績效,你的每日活動需要跟長期願景、策略和戰術保持一致
  2. 規劃策略:寫下每月、每周、每天的行動方案
  3. 追蹤管理:為每個目標訂定一套追蹤指標
  4. 每周評量:每周做1~10的評分,花15分鐘評量
  5. 分配時間:將自己的時間分配給最佳的機會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書中提到:「要成為一個傑出的人,你必須將自己的時間分配給最佳的機會。」

許多人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,試圖消除自己的劣勢和不擅長的短處。

而你需要檢視自己的時間,盡可能將非你所長之事,或者無法幫助你達到目標的事情,盡量外包或是直接刪除。

改善劣勢固然是好的想法,但劣勢很難變成優勢。

如果你所扮演的角色無法發揮或放大你的優勢,那有可能是站錯了位置。

實際上,專注於你的優勢,才能產生最大的成就。

所謂「專長」是指一兩件絕對是你做得最好的事情,通常那也是你喜歡的事情。

而專長更是促成你一生最大成就和喜悅的原因。

12周計畫的心態調整

  1. 下決心不再當受害者:不要為自己找一堆藉口、怪天怪地怪環境
  2. 別再自怨自艾:學會管理你的思維和態度,不要讓情緒內耗你
  3. 願意採取不同行動:想達成不同的結果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做事
  4. 與自我負責的人在一起:遠離那些扮演受害者和找一堆藉口的人

12周計畫的情緒周期

第一個4周

剛制訂計劃時,往往是幹勁十足的開始。

第一個4周最為關鍵,要讓自己全心投入、養成新的習慣,並取得一些成就。

第二個4周

來到第二個4周,起初的新鮮感可能已經消失了。

此時,除了執行你建立起來的新習慣,也要專注於分析你的領先指標和落後指標。

你應該要感覺自己正在朝著目標前進,每周得分應該要拉到8分。

如果沒有,請找出問題,致力於解決問題,調整行動方案或是調整計畫。

第三個4周

這是你最後收尾的時間,通過前面的行動,你應該已經改變你的思維與行為方式,讓自己的表現和能力升級了。

放開一切包袱,強勢開創積極的結果吧!

第13周

如果你的計畫還需要一點時間來達成,不要吝嗇使用第13周幫你踩最後的引擎。

第13周也要將本次的12周計畫做整體評量,並把學習經驗帶到下一個12周計畫。

不過,不管如何,第13周都是慶祝你自己成功和進步的時刻。

12周計畫容易踩到的3個陷阱

  1. 你的12周計畫與長期願景不一致
  2. 12周計畫對你沒有意義:請確保專注在對你自己最重要的領域
  3. 你的策略和行動方案沒有保持聚焦和簡單:達成目標的策略有很多種,但不要分身乏術,選用關鍵的幾個就好

請拿起一張紙,寫下你能做到的每件事情,然後圈選出能對結果產生最大影響的活動。

可以用3個行動做到,就不要要求自己執行5個行動。

分心為你帶來的傷害是…

研究指出,一旦被郵件或是訊息打擾,普通的微軟員工平均需要15分鐘才能重新專注回原先的工作

還有一份研究指出,一天當中,一班工作者平均有28%的時間花在被打斷後的重拾工作上。

在這個快速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年代,「時間」比任何資源更能限制我們的成就。

然而,時間是個人資源中最容易被浪費的。

由Salary.com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,每個人在每個工作日都會浪費近兩個小時

許多人會去滿足一天當中出現的各種需求,不論花多少時間都會去回應,而不去考慮活動的相對價值。

這樣,是一天的時間控制著你,讓你無法發揮最佳狀態。

你目前的人生是你做過的所有選擇結果,你使用時間的方式,最終會塑造你的人生。

有效利用時間,可能是表現平庸和出色之間最大的差異。

我們要學會如何有意識的使用時間,有意識的選擇目標和願景相符的活動

更好執行12周計畫的輔助

  1. 對自己承諾每周都要進步、每周都要得分
  2. 不要害怕面對數字背後的事實,正面對決,評量你的成果和執行力
  3. 有時即使每周評分只有6分,你實際上也有進步,該問自己的是,6分足以達成目標嗎?
  4. 找朋友或夥伴們一起檢討每周分數、分享成功技巧、互相鼓勵

例如你的目標是減重,需要每周去一次健身房。你的成本可能是放棄每周五晚上去一次電影院、或是要每周一要早起上班前去健身房等等。

圈選出你願意付出代價的關鍵行動,這就是這份12周計畫中你對自己的承諾。

而成就非凡的秘訣是,在你不想的時候,多做一點點

12週做完一年工作:縮短工時x成果翻倍的高效成功法
12週做完一年工作:縮短工時x成果翻倍的高效成功法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讀後心得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就是挑3個目標,制定3種行動方案,每周花3小時高度專注去執行你的行動方案。

每周也要花至少連續3個小時遠離你的工作、目標相關的事情,避免出現彈性疲乏。

我覺得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的概念跟《一週工作4小時》

談的核心觀念稍稍類似。

目標越少越好、行動方案也是越單純越好。

一週只要花3小時在你想達成的目標上,

剩下的時間,就是繼續過我們平常的生活,別太在意有沒有好好管理時間

重要的事情是,目標是否和長期願景一致、以及要做每周覆盤。

我覺得本身有習慣執行年度目標和OKR工作法的人,對12周計畫會比較好上手。

以我個人目前的時間管理來說,單純只有一年設定做好1~2件事情,以年度和季度為單位審視。

然後隨機設定每月目標,比如9月要發2篇Blog文、1篇電子報

(對的,我不是每個月都有設定甚麼勵志目標,偶爾我的目標是當個會呼吸的肉塊)

這反而導致我在執行和評量的分配時間飄移不定,比如花在整理歸納的時間可能遠超於執行的時間。

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,

就是要把策略時間塊固定下來,每周高度集中那3小時做最高效的事情。

此外,抽離時間塊的規劃也讓我發現我經常會忘記休息,每天的下班後生活不是忙副業,就是癱在床上滑手機。

雖然說在副業裡探索不同的商業模式非常有趣,但卻鮮少放下手邊的事情去做完全和工作無關的事情,解決彈性疲乏。(對我來說,滑手機或打遊戲沒辦法解決疲乏)

最後,就是著手制定我的第一個12周計畫,

趁著春節前還有剛好三個月的時間,把想達成的目標趕緊加速完成!

最適合外派人的時間管理法

外派人多有2~3個月一次的7天返台假期。

往往我們會在放假前全力衝刺,放假後又是一個全新的周期開端。

而返台假這一周我們要回台灣(或出國旅遊),轉換到完全不同的環境,這是非常明顯的時空間界線。

不論是有新的發想或是生活回顧,都很容易在這段返台假期中蹦出來。

剛好就是一個12周的周期,也是《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》相吻合。

第二個原因,外派人的時間區塊相對完整。

我們每天從宿舍到工廠只要走路5分鐘。

下班後也因環境的限制而少有外出的機會和活動,經常回到宿舍不是整晚追劇就是打遊戲。

這也使的我們下班後容易有2~3個小時的連續時間區塊來執行自己的12周計畫。

不過,我們下班後也經常會被慣老闆或慣主管call機叫去看機器或是有別的工作,打斷你的個人時間。

此時就可以轉換到番茄時鐘法,縮小你的時間刻度,趕緊完成臨時工作。

進入到下一顆番茄鐘時,轉換回自己原有的生活要事。

第三個原因是,外派人的產業特性多數是傳統產業,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。

若以書中的12+1周來區分,一年52周剛好可以走完4次的12周計畫。

但我們不可能每天都活在時間管理按表操課,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年度目標。

不妨採取一年2~3個12周計畫來實行。

例如產業旺季時設定事業相關目標,淡季時則設定健康相關目標。

當然,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,情緒周期都有所差異。

不過時間管理法本身就不是唯一答案,也不是所有時間都需要管理。

按照自身需求和特性,使用不同的時間管理方式,慢慢摸索,調整形成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
更重要的事是,給自己多點鼓勵,不要太汲汲營營於社會觀感和與他人的競逐。

人生短短數十載,做自己的掌舵人,並記得欣賞沿途的人生風景。

越南語學習

(Visited 288 times, 1 visits today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