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不要選擇外派工作?先自我評估這5件事(索取外派評估表)

2016年因為新南向政策,突然讓東南亞外派躍入國人的求職選項中。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,讓更多海外人才流往中國以外的亞洲區域。

在104人力銀行的2021年人力資源調查中,東南亞是外派國人第二多的海外地區,佔13.5%,足足是第三名東北亞的4倍之多,東南亞外派的比例也比往年增加了3.3%。

而瑪莎經歷5年的外派越南生涯,從小助理到營運總管,看到許多跟我當初一樣迷惘的年輕朋友。

2022年,有機會在台灣停泊、沉澱比較長的時間,因此以我自身正面臨近30歲的人生分水嶺,以及周遭友人們的經歷總結,決定聊聊這個老話題:「要不要外派?」

外派前,先自我評估這5件事

未來的生涯、職涯規劃

每個人的職涯規劃粗略能以3-5年為一個區段,中間大約會經歷1-3份工作。

並且在30歲、35歲、40歲等每五進位都會遇上重大評測階段。

例如:30歲前要結婚、35歲前要年薪破百、40歲前要買房之類的文章數不勝數。

你已經做好功課,了解產業供應鏈集中在哪個國家,看過無數則別人的外派案例,還是無法決定自己該不該撩下去?

在思考要不要外派時,這絕不只是個職涯問題,我們應該把目光擴大到生涯規劃上。

  • 你的人格特質如何?
  • 你的每一個生涯階段要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、優先順序為何?
  • 你的社會、家庭關係是否足以支撐你在這個階段外派?
  • 以及你的職場優勢在哪裡?

反推回來瑪莎也建議,如果你正在思考是否外派,應該以未來3-5年的生涯規劃作為基礎。

選擇比努力重要!外派越南職人Podcast「大話西貢」跟你聊聊那些外派早知道!

能否接納異地風情、獨立面對一切

筆者的一位朋友他很喜歡法國的浪漫風情和歷史文化,學習法語、充足準備,終於順利到法國工作。不過一年後,卻看到他拎著行李回到台灣。

原來習慣分秒必爭、生活照著縝密Schedule跑的他,在法國工作時,總認為被身邊浪漫懶散的同事拖慢工作進度,外出還要等公務員慢條斯理地喝完手邊咖啡才開始辦他的事情。

這讓快節奏的他總覺得每天工作做不完而負能量滿滿,最後決定回到台灣的懷抱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對於其他國度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傳播媒體的意識形塑裡。

想全面認識一個國家需要透過在當地生活、工作才能掌握。

最重要的是,渡假和工作是兩回事。

渡假是追逐美的事物,讓人感覺快樂和美好;工作則是需要你將那些老闆解決不了的麻煩事擺平。

真實的外派生活裡,更多的是夾雜著沒朋友的孤獨、遇到困難時的失落情緒和接二連三、想不透「怎麼會有這種事」的生活難題。

在工作壓力和生活挑戰的雙面夾擊下,考驗著你對異地文化的包容性、快速適應的社會生存技巧,以及獨立面對一切的心理素質。

分享外派越南的我們下班都在幹甚麼?(點我閱讀)

家庭、伴侶是否支持

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人際關係需要維護和經營,家人和伴侶的支持非常重要。

這也是人資一定會向外派應徵者確認的問題。

假設雙親年邁,只有你能照顧,應該不太可能心無罣礙、揚長而去吧?

此外,有伴侶的人也要和對方好好溝通。

雖然現代社會裡,異地戀幾乎避無可避,但跨國戀情等同是讓兩個人生活在平行世界中。

在講究安全感和親密陪伴的華人社會裡,一天一天地失去交集,某天可能就會失去交情。

如何經營遠距情感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
已經升格父母的人需要考量的外派問題更多。

除了日韓公司的外派文化中,會直接打包外派員工的家庭。

提供相對應的高薪、住宅或補助,讓外派員工全家都能一起在異地生活、升學,完整落地。

台人面對外派,幾乎是面對「拋家棄子」的糾結。

而你的家庭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能夠替補、轉換掉你消失的功能?

伴侶是否同意?孩子能否接受?

薪資福利的綜合考量

接續要談談薪資福利的綜合考量,這是最現實的要素,也是我們在面試外派工作時,最需要謹慎評估的問題。

與境內工作不同的是,海外工作的員工福利往往和談薪資一樣重要,同時也是海外企業爭搶人才的關鍵。

先以薪資來說,外派工作的我們在當地需繳交的外籍人士稅率都比較高。

比如在美國可能要繳交20-30%不等的薪資,在越南則要繳交10-20%不等的稅率。

有些工作是台灣、越南兩地發薪,還要再扣繳台灣稅務、勞健保。

當然,越南當地也有強制性的社保、勞保要扣一筆費用。

林林總總算起來,說不定跟你在台灣的薪資相差無幾。

因此,在面試工作時,一定要向人資確認你們正在談的待遇是稅前還是稅後薪資。

接著是福利部分,福利包含年終獎金、宿舍、特休、機票、外派津貼這五類。

別小看這些福利,沒用完的特休和機票可以折抵現金,也是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;

海外公司有沒有提供員工宿舍、生活用品、包三餐,甚至是提供交通工具?

這些生活成本一旦能夠縮減,加上如果你是外派東南亞,這裡物價低廉,外派人每年可以省下的費用高達50%以上。

甚麼時候要回台灣?

多數人一出社會工作,就在規劃存退休金、幾歲可以退休,彷彿工作是一件想令人趕快結束的痛苦。

有趣的是,人們剛出去外派也是。沒過幾天,就會有人問起你甚麼時候要回台灣。

不過文章前頭已經給出我個人的建議,一旦外派請一併考慮3-5年的生涯規劃。

現實層面上,我們其實很難真正去規劃3-5年後的生涯。

世界局勢每年都發生大變動,反映在我們的外派生活中,則是回去的理由變少,或者是留下來的理由變多而已。

很多人說,因為薪水、生活圈定型的緣故,很難再回到台灣。

此時,這篇文章請重新拿起來讀,著重在第一、三、四點。重新評估現有的生涯規劃、社會關係和心理素質,想想你此時此刻想要優先扮演的角色是甚麼。

比方說,35歲的你本來想繼續衝刺事業,卻發現父母生病走不動了。

角色衝突的這一刻,你優先選擇家庭,返台當孝子。

即使要放棄海外生活,職涯倒退好幾年、甚至要重新開局,

這樣的代價雖然慘痛但也絕對是你明智的最佳選擇。

結語

根據調查,有超過6成的外派職缺沒有回任制度。

說明如果在海外做不好,公司也沒有國內的位置可以留給你。

但是這個時代,留任單一企業體系的時間越來越短,能夠一輩子在一間公司到老的故事幾乎成為上個世代的傳說。

因此,對於高管以下職務的外派人來說,有沒有回任制度的影響並不大。

鼓勵讀者們去看看這個世界,是我內心的想法。

這裡說的不只是旅遊,更是長時間旅居。去體悟原來有那麼多人的生活方式、思維邏輯和我們完全不同。

例如,遇上停電,我們總氣呼呼地追究肇事人員。但海外有這麼一個國家,他們因為可以提早下班、下課出去玩而全員歡騰。;

快到年底,我們總暗暗揣測公司今年會不會發年終。但海外有這麼一個國家,他們早在面試工作時就要你提出年終保障。理由是春節要發地紅包不只家族晚輩,而是凡遇到晚輩都要發紅包。

不論是畢業即外派,或是工作幾年再外派,抑或者是接受短期輪調,我都鼓勵每個人都至少要出海走一圈。

只要走出舒適圈,肯定會帶來痛苦。但是更多成長和轉變,不踏出這一步就無法遇見。

而這些收穫或是教訓,會成為你一生的養分,也可能就此改變你的一生。

全台首發完整解密外派職涯

本文同步刊登在我在方格子的專題《外派越南的生存攻略》。比起那些光鮮亮麗的歐美外派生活,更多人對東南亞外派的印象,是在一片原始叢林中野地求生的血淚模樣。

瑪莎不只要告訴你外派並不可怕,更手把手帶你從外派小白到職涯巔峰!每天不到台幣$1,解鎖全部高含金量外派密技,歡迎你加入外派人的行列!(點我馬上去解鎖)

(Visited 1,797 times, 1 visits today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