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心得|在家工作:從職場裡自由,在生活中冒險的個人實踐

書籍資訊

【書名】在家工作:從職場裡自由,在生活中冒險的個人實踐

【作者】徐豫

【出版】2020/8 寫樂文化出版

【閱讀時間】2020年10月

書籍內容

背景故事

作者徐豫作為上班族到31歲那年,突然有出版社相中她的部落格,邀請她出版,於是意外開啟了她全職寫作、在家工作的接案生活。她「御姐愛」的筆名開始她的個人品牌之路,經營部落格、臉書、專欄、出版作品,也上電視、廣播節目宣傳,同時進修攝影、寫作的技能。一年之間,她的粉絲人數不斷上升,但是存簿的數字也漸漸坐吃山空。

原本她只是打算哪天沒錢了,頂多再投履歷回到公司體制上班。但是當她體會到自由工作者的生活以後,她就不想再回到公司那種集體生活了。很多人在權衡自由工作與公司上班,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時,經常會忽略掉在辦公室要承受的職場文化或主管同事之間的鳥氣,其實那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情緒成本。

那麼讓她維持了六年遠距工作,成功的關鍵為何?作者回答:個人品牌和社群經營。

在家工作,不只是一種新的工作型態,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。是擁有把自己放在首位,真正以自己為主的生活型態。

當然,工作不只有光明面,也有黑暗面。這本書就是告訴讀者在家工作需要承受的成本與應對方式,讓大家可以更了解自由工作者。

在家工作的族群類型與優勢

2020疫情年,在家工作者的人數暴增。大多會在家工作的族群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接案者
  2. 小型創業者
  3. 居住地於他處的企業員工
  4. 加班的企業員工(指那些工作做不完、帶回家做的人)
  5. 多職的斜槓者

書中,羅列了在家工作vs在公司工作的優缺點分析。並且有美國創投專家、被《財富》雜誌譽為「科技業十大最聰明的人」-瑪莉米克爾(Mary Meeker)提出的一份趨勢報告佐證,包含以下幾點:

  1. 遠距工作的毛利與生產力與以往一樣,甚至創造出更好的效能
  2. 影像通話只要不過度使用,可以擁有高效能。並且通常能比預定會議時間提早結束
  3. 使用文字訊息與影像做資訊分享能做有效溝通
  4. 遠距工作有助於讓每個人感覺距離平等,每個人都在核心,受到相等的尊重
  5. 對員工來說,時間彈性,不用通勤,餐費也節省許多

另外,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也提出一份研究,來為自由工作者的生產力佐證:

  1. 在家工作者的效率比在辦公室工作者高出13%
  2. 輪流實施在家工作的實驗後發現,離職率下降50%
  3. 讓員工主動選擇要在家或是在辦公室工作後,績效提升2倍
  4. 實驗維持兩年後發現,一人平均省下6萬台幣

馬克祖克伯(Mark Zuckerberg)也說: 遠端工作的能力,不是想要而是必要。

在家工作的效率提升法、考驗與解法

作者接下來分享幾個她設計的在家工作環境,並且提供以下幾個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:

接著列出在家工作的考驗,其實是無法好好切換休息VS工作模式。同時,家務屬性也經常會落入性別刻板印象。在家工作的女性被理所當然的視為工作與家務的兼顧者,而同樣在家工作的男性卻依舊成天放心的開會、接電話與工作,並沒有增加家務勞動時數。

對這樣的困難,作者建議透過以下方法可以獲得改善:

  1. 建立基本規則 (ex: 8-17點是工作時間)
  2. 建立工作的儀式感,養成觸發工作On/Off的習慣開關
  3. 對他人設下行為、地域、時間的界線 (ex: 與伴侶約定家事分工)
  4. 主動宣布下班
  5. 明確列出家務分工事項

另外,作者也提到即使是舒適的在家工作也要建立充滿專業的形象:

  1. 專用的Email信箱網域是良好的第一印象
  2. 設計專用的名片,並注意質感與職稱
  3. 設定虛擬助理 (有些事情不方便直接回絕,可以自導自演一齣虛擬助理的戲)
  4. 視訊會議的專業小技巧 (剛進入會議時向大家打招呼、鏡頭不要拍到髒亂的環境、穿上體面的衣服etc.)

並且提供了三種常見的效率工作術:

  1. 番茄時間管理法
  2. GTD方法 (Getting things done)
  3. 賽恩菲德策略

在家工作,你準備好了嗎?

然而在遠距工作的浪潮中,卻發現日本做為高科技大國,卻是低科技職場生態。有以下幾個原因:

  1. 固網普及率低。(行動上網涵蓋率全球第五,家中固網涵蓋率卻只有31.2%)
  2. 日本根深蒂固的用印文化,使得電子文書始終無法取代紙本
  3. 日本擁有特殊的團隊作戰職場文化,難以畫分個人職務
  4. 管理層世代與新科技的脫節。(日本IT大臣竹本高齡79歲,其高位與科技專業無關,而是其年資與輩分使然。)
  5. 日本職場中的終身雇用、年功序列,與遠端工作中獨立工作、自主負責、根據個人表現評判績效,兩者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馳

我們可以借鏡日本,了解到想進入遠端工作,是否在管理、設備、文化與心態上都有做好準備了。遠端工作,其實是一場靠能力的硬仗。

當然,她也提出了幾個最適合遠距工作的國家有:

  1. 歐洲: 荷蘭、德國、西班牙、英國、波蘭
  2. 捷克布拉格
  3. 泰國蘭塔島

在這些國家裡,也有不少共享空間的誕生。作者建議,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選擇在家打造工作空間或者是進駐共享空間。

遠距工作的團隊管理

那麼,如果你已經不是一人工作,而面臨到管理遠距員工的問題呢?

標準化的作業可以包含以下幾點:

  1. 每天固定的點名與回報
  2. 運用不同科技管道溝通
  3. 定期讓團隊成員彼此互動
  4. 明確的績效考評制度

讀後心得

我現職公司的中國團隊早就實施起在家工作,台北、越南和美國團隊則是持續進行辦公室工作。然而我們越南端之於總公司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方式,每天固定的繳交工作報告,團隊間見面的時間不多。雖然有同事入職十年還沒見過其他同事,但是彼此間有固定、單純的溝通管道。團隊與團隊之間的工作方式因為遠距產生的距離感,根本沒機會吵架,相對也衍生出更多的尊重與平等。

在讀完《【閱讀心得】有一種工作,叫生活-離職後我學到的23件事|謝彥菁Amazig》後,再讀這本書,清楚的體認到在家/遠距工作的優勢與考驗。仔細想想我自己適合遠距/在家工作嗎? 答案應該是一半一半吧。

一方面,我自己偏好在小公司任職,並且也很難忍受通勤時間帶來的情緒浮動。畢竟越南的用路人習慣真的是…不只是喇叭聲不絕於耳,還有很多很三寶駕駛。;一方面,我也喜歡目前這份工作帶來許多與人接觸的機會。在跟各式各樣的人工作過程中,往往會觸發許多靈感,也會長很多見識。相較之下,一人工作或是遠端工作可以接觸的人群就相對少。

可以肯定的是,我自己有遠距/在家工作的能力。同時,我也衷心感謝自己現在擁有的工作。除了讓我有足夠的自由與彈性,也有很多機會出去見見世面、認識不同的人。正因為有這樣的土壤,才催生出現在的瑪莎。

(Visited 65 times, 1 visits today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